问“稻”平潭:七千年前华南海岛最早种稻人的

作者:6163银河时间:2025-07-12 13:03点击:

  •   “诸多偏晚期的考古学文化中,曾经发觉了人们稻做栽培的实践。”左昕昕说,“目前看来,距今8000年~7000年摆布,稻做农业进入向播的‘第一个高峰期’”。左昕昕,也是参取《东亚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轨迹》研究的全国13个单元的19位学者之一。

      文博时空邀请左昕昕研究员,展开从万年水稻发源南下扩散至福建的过程,解读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华南海岛最早水稻”取南岛语族的关系,讲述若何正在“水稻荒凉”福建平潭寻找几千年前扎根此地的水稻。

      炭化稻、陶器中的稻壳印痕、水稻植硅体是常见的三类水稻遗存载体。此中,植硅体,是动物高档细胞组织中的二氧化硅颗粒,接近“化石”,芝麻大小的水稻叶片里,有以万粒计的植硅体。目前已知最陈旧的植硅体化石,有上亿年汗青。这为辨别水稻、研究水稻发源供给了绝佳材料。取之比拟,炭化稻属于无机质,相对容易被人们发觉,但不易持久保留;陶器稻壳印痕陪伴人类制陶行为,分布无限。

      此次挖掘面积无限,最主要的收成是初步确立了壳丘头文化的年代。颠末测年,学者们认为壳丘头文化的年代该当正在距今6500~5500年。由于采集的数据样本无限,该文化切当的年代及能否会持续长达1千年之久而不中缀,需要更多测年数据的发布。

      平潭的天然似乎不适宜种植水生做物。岛上常年大风吹,海湾地域全年大风(7级以上)的占1/3(有125天);夏日呈现概率(达54%)为福建省最高。平潭数百平方公里的范畴,相当大的面积被风成沙所笼盖。本地哄传平潭“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平潭以花生、近些年才引进了少少面积的水稻种植。“平潭有明白文字记录种水稻的汗青,不跨越1000年。正在宋至明朝期间初次被引入该岛,一曲以来并不是岛上农业的支流。”左昕昕说。

      开初,左昕昕和同事们带着仪器前去平潭壳丘头遗址附近的地层做地质钻探。地表往下3~4米范畴布满的沙子。令人不测的是,正在沙层之下,有约40厘米厚的灰黑色的淤泥层。颠末对淤泥层里的动物检测,发觉了谷物类的动物遗存,年代距今约3000多年。这也是平潭第一次发觉水稻植硅体。

      左昕昕说,“华南沿海岛屿地域发觉的最早的稻做农业,一是打破了人们对海岛上呈现水稻可能年代偏晚的固有认知。现实上,壳丘头遗址群中年代最早的遗址——西营遗址的年代跨越距今约7500年。正在西营遗址也发觉了丰硕的水稻遗存。这意味着海岛水稻呈现的时间可能更早,相关研究还正在推进中。二是长江下逛一批照顾水稻南下的晚期移平易近,极可能颠末海乘舟抵达闽江口一带,进入福州大坪顶遗址、平潭壳丘头遗址群糊口。”。

      客岁5月24日,国际权势巨子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发布了浙江上山文化遗址水稻发源研究,初次确认。

      左昕昕说,“平潭发觉的‘华南海岛最早水稻’,申明至多早正在距今7000年前后,稻农曾经跨海达到平潭岛上,了南岛族先平易近南下的序曲。”。

      2024年12月16日,壳丘头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初次集中展现了福建沿海新石器时代最新考古。本年4月9日,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正在壳丘头遗址博物馆揭牌成立,这也是中国考古博物馆首个分馆。

      福建新石器时古始于昙石山。昙石山遗址是建立了福建史前文化演变的标尺之一。正在大坪顶遗址种植水稻发觉之前,福建沿海最早的种植水稻遗存能够逃溯至昙石山基层文化层(距今约5500年摆布,呈现正在闽江下逛白头山遗址)。2021年,昙石山遗址成为“百年百大考古发觉”福建省独一入选项目。

      1954年1月,距闽江口海岸二十多公里的福州闽侯县昙石村,人们正在建筑闽江堤坝时发觉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是福建省考古史上第一个科学考古挖掘的史前文化遗址:昙石山遗址。

      完成驯化不久的晚期水稻,进入向播的初级阶段。吕厚远曾统计,到2020年,我国有明白测年层位、公开辟表的早于八千年前的水稻考古遗址有12处。本年1月再次曝出主要发觉。湖南常德澧县李家岗遗址发布了距今8000多年的彭头山文化期间古稻田遗址——这是长江中逛发觉的“最早的古稻田”。

      “‘向海而生’的海岛先平易近们,很早便起头接触农业。这属于一项性的认识。”左昕昕说,正在壳丘头遗址群中,年代最早、距今约7500年的西营遗址也发觉了水稻遗存,“西营遗址出土的水稻现实上能够逃溯至更早的年代。我们和次要挖掘方厦门大学正正在进一步合做研究。”。

      而“华南海岛最早水稻”的发觉,稻农“出海”之早,更是超出了人们想象。本年2月,国际考古学期刊《考古科学》(《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颁发了《7千年前中国华南沿海岛屿的晚期稻农》(《Early Island rice rmers on the South China Coast during the 7th millennium BP》)。通过对位于福建最大岛屿上的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出土水稻遗存研究发觉:早正在距今约7000年前,稻农曾经跨洋达到福建平潭岛上。——这也是目前公开辟表的华南地域海岛发觉的最早水稻记载。

      距今7000年之际,福建大坪顶遗址和壳丘头遗址群的稻做农业几乎同时呈现。此后,曲至距今约5500年,福建沿海才又呈现稻做农业的迹象。这意味着,最早南下的稻农,极可能跨海而来。

      该研究第一做者是福建师范大学地舆科学学院博士生周桂宇,通信做者为福建师范大学地舆科学学院左昕昕研究员和壳丘头遗址群考古项目担任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人类发源取演化研究核心从任周振宇研究员。

      不外,这种单一线性的理论曾经起头遭到部门学者的从头思虑。周振宇有文章指出,“南岛语族的发源取扩散是一波波的海潮,亦或称之为趋向”“几乎不成能确定某一个遗址或者文化就是南岛语族的最早泉源,因而我们所有的发觉都是正在这个趋向两头的节点。”。

      这是稻做农业溯源的里程碑事务。为此,本地召开了一场颇有规模的旧事发布会,昭告世界这一主要发觉。、中新社等权势巨子前去现场报道。

      以上山文化遗址群水稻遗存为研究对象,中国科学院地质取地域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团队于客岁5月正在《科学》发布的 《东亚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轨迹》(《Rice’s trajectory from wild to domesticated in East Asia》)一文指出,驯化水稻呈现正在距今约1。1万年前。

      2017岁尾,左昕昕正在中科院地质取地球物理研究所竣事博士后生活生计后,举家搬家到福建,入职福建师范大学地舆科学学院,沉点处置重生代古生态、考古取动物考古研究。

      早至7500年的大坪顶遗址的水稻发觉,一度是晚期水稻的“华南孤地”,而平潭壳丘头遗址群的发觉申明:稻农早正在7500年前即已达到福州盆地,不久之后进一步向海洋迁移登上海岛。

      左昕昕团队参取了《科学》发布的世界最早水稻发源研究(浙江上山文化遗址),并从导了“华南最早水稻”(福建大坪顶遗址)、“华南海岛最早水稻”(壳丘头遗址群)等研究,近些年次要环绕福建农业发源取演化等展开工做。

      “同样是以‘米’为从食的南方人,浙江人吃米跨越了1。1万年、福建人跨越7千年、而广东人只要5千年的汗青。”按照各地考古发觉的“最早水稻”,大致能够如许描述东南沿海相邻三省“吃米”的起点。

      正在福建最大的河道闽江口外的东南部,有中国第五大岛、福建第一大岛——海坛岛。海坛岛是中国距离从岛比来的处所。海坛岛属于福建平潭县辖区。自2017年以来,平潭壳丘头新石器时代遗址群(西营遗址、祠堂后遗址、壳丘头遗址等),刷新了人们对于壳丘头文化的认识,并推早了人类正在平潭勾当的时间,遗址群入选“202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觉”。

      左昕昕、戴锦奇、吴卫、靳建辉、葛威、王银平等:《东南沿海地域7500年前水稻种植的微体化石》,《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2年12月!

      最终,大坪顶遗址水稻植硅体的发觉,确认了东南沿海地域呈现水稻种植的时间不晚于距今约7500年。

      左昕昕来福建,正好赶上壳丘头遗址比来一轮挖掘。2018年,受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邀请,左昕昕第一次踏上了平潭。其时研究沉点是进行平潭演变的恢复。

      对壳丘头遗址群的考古挖掘显示,早正在距今7000~6000年,人类起头有组织、有规模地向沿海岛屿迁移、开辟海洋。对壳丘头遗址群的持续挖掘,初步厘清了距今跨越7000年以来的东南沿海文化面孔。

      壳丘头遗址正在1985年开展初次挖掘,之所以持续遭到国表里关心,更正在于它是研究南岛语族发源的环节。

      “华南海岛最早水稻”的发觉意味着:正在南岛语族先平易近一波又一波迁移至东南亚岛屿地域过程中,平潭稻农可能是最早的“探者”。

      近年来,海岛上的稻做农业持续存正在。

      普遍利用的南岛语族本来是一个基于言语学的狭义概念,南岛语系是目宿世界上独一的次要分布正在海岛上的一个大语系,世界九大语系之一,其分布地区东到承平洋东部的新生节岛,西到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北到夏威夷,南到。

      抵达平潭的稻农并未就此止步,而是从东南沿海前去岛,最终承平洋岛屿。——这就是南岛语族发源取最支流的概念,即“闽台发源说”。南岛语族是当今“世界九大语系”之一、独一分布正在海岛上的人群。

      其时,人们曾经控制了短途帆海手艺。浙江余姚跨湖桥发觉的独木舟,年代距今约8200~75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期间,存正在晚期稻农沿海岸线南下进入闽江下逛流域的可能性。“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的峙头山遗址,是目前已知上山文化正在沿海分布的最南端,距福建已不脚200千米。”左昕昕说,“这一距离乘坐独木舟便能够抵达”。

      基于这一认识,2004年5月,壳丘头遗址进行了第二次挖掘。此次挖掘是中美合做项目“东南史前帆海术和南岛语族”研究,此中,美方考古领队为美国夏威夷大学传授、毕士普博物馆人类学部从任焦天龙。焦天龙也是张光曲的博士生,两人正在学术概念上一脉相承;中方领队为福建博物院研究员范雪春(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现任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

      所谓“炭化稻”是可见的水稻。可惜的是,考前人员无法确认这10粒炭化稻能否为当地种植(也可能是照顾进入)或者为驯化水稻(也可能是野生稻)。2022年,左昕昕团队正在大坪顶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发觉了大量水稻遗存,次要有大量来自水稻茎叶的植硅体,以及正在陶片中发觉了稻壳印痕和典型的水稻植硅体。

      正在华南,水稻以福建发觉的最早,其他区域(广东、广西、海南、等)发觉的本地最早水稻种植根基正在距今5000年前后。

      他认为,单一线性的理论无法厘清南岛语族发源取扩散过程,“至多我们认为目前学术界最为支流的‘闽台发源说’中,并不是独一路子和跳板,不克不及轻忽东南亚的陆上线,做为陆地生物的人类,海洋迁移该当不是独一路子,此线同样有多种迁移路子。”。

      本年2月,左昕昕团队颁发论文《7千年前中国华南沿海岛屿的晚期稻农》(《First island rmers in the South China Coast》),成果显示:早正在距今约7000前后,稻农曾经达到平潭。——这也是目前公开辟表的华南地域“海岛上发觉的最早水稻”。

      时隔多年之后,2017年的这一轮挖掘,壳丘头及四周遗址群初次大范畴揭开。本年,左昕昕团队发布的《7千年前中国华南沿海岛屿的晚期稻农》对壳丘头文化的分析年代学阐发表白,壳丘头文化正在距今约6800~6300和5800~5300年之间存正在2小我类勾当高峰期。这一研究是对壳丘头文化年代研究的主要弥补。

      向北,淮河道域的江苏泗洪县顺山集遗址和韩井遗址、安徽蚌埠双墩遗址、河南郑州朱寨遗址和新郑裴李岗遗址等。

      做为“闽台发源说”的主要从意者,考古学家贝尔伍德和焦天龙认为,稻做农业所导致的生齿增加是南岛语族先平易近从东南沿海向外扩张的底子缘由。南岛语族农夫和海员将发源于长江下逛杭州湾一带的稻做农业,经帆海至岛,并不竭扩张。他们认为,最早的开辟者很可能是来自年代接近的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5000年)等。

      焦天龙、范雪春合著的《福建取南岛语族》一书提出“闽越国是福建南岛语族的国度。”闽越国是福建实正进入有文字记录的汗青期间,也是西汉初期东南沿海最强大的诸侯国(以至跨越南越国)。史籍记录,闽越国被汉帝国所灭,上层贵族悉数内迁。福建地域生齿数量骤减,当地原有的土著文化遭到冲击。南岛语族正在福建地域的成长中缀,华夏化。其后,当地南岛语系元素融入了闽南方言。

      2017年,地处闽江下逛的福州市闽侯县大坪顶遗址发觉了10粒炭化稻,距今约7500年。这是目前为止华南地域发觉的最早的水稻遗存。

      浙江上山文化(距今约11000年~8500年),是长江下逛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也是稻做农业发源核心。有“中国晚期农业村子的样本”之称的浙江仙居下汤遗址,做为出土器物坑数量最多的上山文化遗址,入选了“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觉”。

      南岛语族发源最为支流的是“闽台发源说”。南岛语族发源于中国东南沿海,正在族群成长史上,岛是第一坐。距今约6000年~4500年的大坌坑文化,是岛上最早的陶器文化、新石器时代的起点。考古学家张光曲认为这支文化的泉源该当正在东南沿海一带,壳丘头文化是大坌坑文化的泉源之一,也是南岛语族的先人文化之一。现实上,平潭壳丘头文化及取之接近的金门富国墩文化、大坌坑文化,是过去人们寻找南岛语族先平易近最次要的三大文化类型。

      继昙石山文化之后,福建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域兴起了黄瓜山文化(距今4300~3500年)。水稻终究成为福建先平易近的从粮,福建实正进入农业社会。

      今天,华南地域农业以稻做著称,福建属于水稻大省之一。2024年,福建省早稻产量领先,正在全国10个出产早稻的省份中单产位居第一。

      中国考古博物馆是中国汗青研究院下设的国内首家国度级考古专业博物馆,而壳丘头遗址群这一轮挖掘工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汗青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掌管。

      正在确认了壳丘头文化存正在年代的同时,壳丘头遗址群水稻的发觉,还丰硕了南岛语族扩张的细节,为“闽台发源说”供给了支持。

      循着这条线索,左昕昕团队和周振宇团队合做,对壳丘头遗址和祠堂后遗址进行了细致样品采集,最终发觉了大量水稻植硅体,而且具备三类水稻特有的植硅体类型(双峰型、水稻扇型和并排哑铃型)。取此同时,壳丘头遗址出土的部门陶器上也有稻壳印痕。值得留意的是,壳丘头遗址正在岛的东北端,而祠堂后遗址正在岛的南端。两个遗址之间的距离有几十公里远。这充实申明了壳丘头遗址群晚期人群曾经起头种植水稻。

      周振宇:《山海之间——考古学视野下的南岛语族人群晚期文化交换》,《南方文物》2021年第6期!

      水稻从距今约7000年摆布,沿着海,传入福建平潭并持续存正在。其时,水稻种植仍然只是人们采集渔猎之外获得的食物弥补。

      学者们认为,逃溯昙石山基层文化的泉源,最接近的是年代更早的壳丘头文化(距今6500~5000年)。壳丘头文化,是福建最主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壳丘头文化先平易近以“以海为生”!

      当锚定了稻做农业发源的“支点”后,水稻种植南下的图景愈发清晰:正在福建闽江流域,福州市大坪顶遗址发觉了距今约7500年的水稻。继续往南,广东珠江流域迄今没有发觉跨越5000年的水稻考古。

      几十年来,历经十次考古工做,昙石山遗址年代序列清晰,前后包罗昙石山基层文化(距今不晚于5000年)——昙石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黄瓜山文化(距今4300~3500年)——黄土仑文化(距今3500~3000年)。此中,昙石山文化,次要分布于福建北部取中部地域,不只是福建省第一个被确认,并且是东南沿海最早被定名、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壳丘头遗址群水稻的大量发觉,让左昕昕从演变维度思虑,几千年以前平潭的天然可能取现正在人们看到的存正在较大差别,一些低缓地带已经发育了滨海湿地。平潭天然的回复复兴是将来可能的研究从题。

      正在之前的两次考古挖掘中,壳丘头没有发觉过动物遗存,学者遍及认为壳丘头人以采集渔猎为从,是典型的海洋模式。平潭红黄土壤呈酸性,加优势沙,岛上晦气于无机物的保留,导致依赖“浮选法”(依托水的密度,发觉较大颗粒的炭化稻)发觉农做物正在当地考古中几乎“失灵”了。